联系我们

杨光亮

性别: 男

出生日期: 1980年10月

现任职称: 研究员

E-mail: vfory@aliyun.com

个人简介

项目:

1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(42174104),川滇地块东边界带及邻区岩石圈密度结构及其构造涵义研究,2022.01-2025.12,59万元,主持;

2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(2017YFC1500204-001),重力三维密集阵列探测,183.02万元,2018.01-2022.12,主持;

3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(地震联合基金)“我国南北地震带地壳介质变化与强震发生的关系研究”子课题,2020.01-2023.12,24万元,主持;

4、地震星火攻关项目(XH17022),地震重力探测数据管理与处理软件研制,19.41万元,2017.01-2019.12,主持;

5、发改委重大工程,“一带一路”地震监测台网重力观测系统分项子题-重力场精化,2018.01-2021.12,主持;

奖励:

1、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学成果奖二等奖,青藏高原东南缘强震区重力异常与深部结构探测研究,2021年,排名2;

2、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学成果奖二等奖,典型强震前后重力变化及孕震机理研究,2018年,排名2;

3、湖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成果奖一等奖,位场云计算软件及在重力探测中的应用,2021年,排名1;

4、湖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成果奖一等奖,芦山地震构造环境的重力探测研究,2018年,排名2;

5、湖北省自然科学论文奖一等奖,2016年,排名1;

专利或软著:

1、发明专利:一种自适应的震源区重力密度变化实时反演计算方法(202110185124.1);

2、发明专利:一种基于断层缓冲带的余震序列删除方法(202110992580.7);

3、软著:水库蓄水荷载重力效应模拟软件,登记号:2017SR666411;

4、软著:重力异常场计算软件,登记号:2018SR0609019;

论文

1、杨光亮等. 2015. 金川-芦山-犍为剖面重力异常和地壳密度结构特征. 地球物理学报,2015,58(7),2424-2435.

2、杨光亮等. 2020.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及邻区重力均衡与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.地球物理学报,63(3):956-968.

3、Yang, G.; Zhao, B.; Liu, Y. An Aftershock Deletion Method Based on Fault Buffer Zone.Remote Sens.2023,15, 1662.

4、Zhang J,Yang G*, Tan H, Wu G, Wang J. 2021. Mapping the Moho depth and ocean-continent transi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using gravity inversion.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. 218:104864.

5、Zhao B, Yang G*, Wang J, Dong F. 2020. Research on b -Values Based on Fault Buffers. Pure Applied Geophysics.177:71-80

研究方向及领域

重力探测与地壳结构演化;地球重力场及其变化;地震孕震环境与致灾机理研究

科研工作及获奖情况

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,其中自然基金3项,其他项目20余项,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。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,其中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。

研究生培养情况

培养学生6人,其中2人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。

欢迎地球物理、数学、物理及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报考。

代表性科研成果

项目:

1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(42174104),川滇地块东边界带及邻区岩石圈密度结构及其构造涵义研究,2022.01-2025.12,59万元,主持;

2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(2017YFC1500204-001),重力三维密集阵列探测,183.02万元,2018.01-2022.12,主持;

3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(地震联合基金)“我国南北地震带地壳介质变化与强震发生的关系研究”子课题,2020.01-2023.12,24万元,主持;

4、地震星火攻关项目(XH17022),地震重力探测数据管理与处理软件研制,19.41万元,2017.01-2019.12,主持;

5、发改委重大工程,“一带一路”地震监测台网重力观测系统分项子题-重力场精化,2018.01-2021.12,主持;

奖励:

1、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学成果奖二等奖,青藏高原东南缘强震区重力异常与深部结构探测研究,2021年,排名2;

2、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学成果奖二等奖,典型强震前后重力变化及孕震机理研究,2018年,排名2;

3、湖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成果奖一等奖,位场云计算软件及在重力探测中的应用,2021年,排名1;

4、湖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成果奖一等奖,芦山地震构造环境的重力探测研究,2018年,排名2;

5、湖北省自然科学论文奖一等奖,2016年,排名1;

专利或软著:

1、发明专利:一种自适应的震源区重力密度变化实时反演计算方法(202110185124.1);

2、发明专利:一种基于断层缓冲带的余震序列删除方法(202110992580.7);

3、软著:水库蓄水荷载重力效应模拟软件,登记号:2017SR666411;

4、软著:重力异常场计算软件,登记号:2018SR0609019;

论文

1、杨光亮等. 2015. 金川-芦山-犍为剖面重力异常和地壳密度结构特征. 地球物理学报,2015,58(7),2424-2435.

2、杨光亮等. 2020.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及邻区重力均衡与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.地球物理学报,63(3):956-968.

3、Yang, G.; Zhao, B.; Liu, Y. An Aftershock Deletion Method Based on Fault Buffer Zone.Remote Sens.2023,15, 1662.

4、Zhang J,Yang G*, Tan H, Wu G, Wang J. 2021. Mapping the Moho depth and ocean-continent transi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using gravity inversion.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. 218:104864.

5、Zhao B, Yang G*, Wang J, Dong F. 2020. Research on b -Values Based on Fault Buffers. Pure Applied Geophysics.177:71-80
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

网站备案号:鄂ICP备05014652号  网站标识码:bm53170001

版权所有: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【网站地图】   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59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洪山侧路40号   邮箱:iscea2025@163.com   联系电话:027-87114166